余氏宗祠及祖墓


余氏宗祠及祖墓

~ 韶關 ~

韶關余靖紀念館

        名賢忠襄公余靖在韶關出生,在中國歷史上,韶關出過三位歷史名人,分别是南北朝的武將侯金都、唐朝賢相張九齡、宋朝名臣余靖。

        韶關市風烈路紀念侯金都,風度路及風度樓紀念張九齡,風采路、風采樓紀念余靖。現在,風烈路、風度樓已不存在。風度路、風采路成為韶關市貫通全市東西南北的主要通衢,風采樓成為韶關的市標。 

        韶關市建國路余相巷余靖祖居原址建成余靖紀念館。在美國、加拿大、古巴以及美洲有余氏族人聚居的城市、南洋各國都建有風采堂。國內潮州市有風采樓,新會第一中學內有風采堂。開平三埠荻海風采堂及風采樓最著名,已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,亦是著名旅遊景點之一。從前在廣州有武溪書院、台山城草蓢街有名賢余忠襄公祠,可惜在1960年代已被拆毁。
韶關余相巷

        韶關市建國路余相巷是忠襄公余靖的祖居地。傳說,忠襄公祖屋南面許家聽信風水佬說話,若將居所北移三尺,許家必出貴人,襄公家人寫信請襄公處理,襄公給家人寫了幾句話作覆:「千里修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,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」。鄰居許家得悉,不但沒有將許宅北移三尺,而且主動南移三尺,令許宅與余宅之間留出一條六尺闊的巷道。此事在韶關成一時佳話。韶關人民尊稱忠襄公余靖為余丞相,就此將此巷道叫作余相巷。

        1956年,毛澤東在北京接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,談到中蘇邊界問題時,引用清朝康熙年間文華閣大學士張英的迭事。故事情節一模一樣,只是時代、地點、人物不同。據江西省贛州宗親會余炳遠的考察,河南省洛陽市王族也有類似說法。以時代來說,余相巷的傳說是事發北宋,時代最早,而且現今韶關仍然有余相巷存在。表明忠襄公余靖的為人,風采與品格在中國歷史上,在民間的影響很深遠,深入民心。

余靖祖墓

        廣東余族宋萌始祖名賢忠襄公余靖祖墓座落曲江(現韶關) 龍歸鄉成家山,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~ 開平 ~

名賢余忠襄公祠

荻海余襄公祠堂記 (余覲光)

        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孟春,余氏議建襄公祠於荻海,學校附焉,以伸孝饗, 而兼寓作育之意。倡之台山、廣州諸屬、暨潮、肇、陽、羅、雄、韶等郡,羣支翕然同聲,袝主醵金,費集而議以定,卜地茭荻嘴。有圮壘夷之,叢祠廛舍或徙之,蕪穢平治之,相其陰陽,定北嚮,以憑形勝。猶病其陿隘也,度其地,斗入江中,廼纍石爲偃。環其三面,樹樁築土,以斥大之,阯基大奠。如是者,規畫幾歷三年。宣統元年已酉,大鳩百工,礱石陶甋,鏤金刊木,巍然起棟宇 。堂凡八楹,室如之。室區三間,中奉襄公主,大宗以降,等次昭穆。袝主額凡三千,夾室兩偏,袝主各一千五百。堂室結構,瑰麗閎偉,門屏堦庭,飭美稱是。旁翼兩齋爲校舍,取重室制,採參西式。於簷際起飛閣,跨巷而綴齋於祠,東西各二,繚以周垣,前鞏石壁。 廟門曠地,數十方丈,闢葩畦,蒔草木,爲校園。圜其中,爲學子習操游戲場所。民國二年,工告訖功。中遭鼎革,兵燹煌遽,而斤者斵,刀者削,程功弗輟,卒慶無恙。底厥成績,殆公之靈,默爲憑依而呵護之也。而祠之後,畫區爲樓,功仍未竟。三年甲寅,廼以五百金, 僱西人鶩新繪式,複爲三層。既成,登臨俯仰,山色水光,遠近可攬。於曲江摹白沙子所書「風采樓」三字,用攝影機擴大,以扁其額。初擬范金爲公像,奉而禮焉。不果,乃圖而琢諸石,風規儼然,令人肅敬。全功將竟,乃施色采, 髹彤輝映,金壁璘斑。門榜聿新,楹聯徵美,規模粲然,既鉅且麗。是役也,子姓奔走給職役者若干人,而之璧、和芳、悅中三君,實綱維而終始之。經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,迄民國四年乙卯仲春落成,寒暑凡十易,而布算糜藏鏹,已三十四萬有奇,爲不貲久矣。總理彬南君屬記於覲光。覲光竊維尊祖、敬宗、睦族、古禮已廢久矣,惟此祠廟之制,上正祖禰,旁睦宗族,有以系宗法於弗墜。茲祠既興,庶幾籩豆几筵有其序,主祝執事安其位,升降趨蹌循其滁,徹俎而讌,旅酬得其所,而合學於祠,又將令羣髦俊秀鼓篋來者,獲庇廣廈焉。承先佑後,胥於是在,又豈徒侈壯麗之觀,以焜耀人耳目云爾哉?是烏可以不記?廼爲撮其規制之慨略,施功之程序,與夫建祠袝學之旨,敘而復之,俾鑱於石,以貽方來。至於公之學問勳業節概,史有傳,廬陵有碑,白沙有記,其爲文章,撰爲集,礧礧軒天地不朽,無俟覲光爲之繪畫。而宗支源委,則有譜在,可披而覽,均不贅云。時民國四年乙卯月日,裔孫覲光恭撰 。

重修名賢余忠襄公祠記

        北宋名賢,襄公余靖。立祠荻海,永誌景仰。巍峨祠堂,山靈水旺。南倚葫蘆,寶國鐘揚。北望長龍,騰雲吐珠。扼踞六都鎖鑰,俯視滾滾三江,蔚成大觀。鳥瞰祠堂,氣勢恢弘,三進六院,十五廳堂。建築藝術,匯古今之精妙,集中外之優長,美輪美奐,嶺南之光。人文薈萃,翰墨飄香。祠門對聯【水襟三縣,名冠四賢】,大氣浩然。風采堂匾,高懸中廳,白沙墨寶,揮灑蒼勁。建祠附學,修名昭質,培育才俊,居功至偉。風采祠堂,二零零二年名晉省級文物。

        回首祠堂,始建於清末(一九零六年),落成於民初(一九一四年)。歲月悠悠,風雨無情,日寇蹂躏,文革損毀,嶺南名祠,亟需重修。旅美宗彥倡議,與政府合作修祠。世界余氏懇親大會,議決推動。省市政府,鼎力支持。風采月刊,輿論造勢。修祠機構,相繼組成。開平修祠小組,受命統籌,協調溝通,通盤謀劃,勘測設計,專家論證,招標實施。香港修祠小組,全力以赴,重大事宜,多方策定。修祠工程,耗資浩大。香港余氏宗親會、余風采五堂會,慨然承諾,募集鉅資。美國、加拿大風采堂,遙相呼應。內外鄉親,群起響應,捐資社團逾半百,解囊者數以千計,泉湧河盈,募集人民幣近陸佰萬元。

        修祠於二零零七年仲春吉日興工。重修工程,基礎加固,結構補強,維護保養,工藝修復。循規範,依傳統,復原貌,精施工,歷時兩載,於二零零九年孟春吉日竣工。是時也,百年祠堂,風采重光。遊目祠堂,樓閣崢嶸,廳堂璀璨,庭院奇秀,生機盎然。縱覽雕藝,千姿百態,陶塑成趣,楹聯雋永,畫壁生輝,栩栩傳神。新立襄公銅像,莊重睿智,神采照人。公之【從政六箴】,直書於壁。宋仁宗御題:【風采第一,廣南定亂,經略無雙】橫冠於上,彰顯風範。

        重修祠堂,盛世美事,昭示余族,興旺昌盛,奮發有為,亦為國幸,可告慰襄公在天英靈。是為記。

世界余氏修葺荻海名賢余忠襄公祠小組
香港修葺荻海名賢余忠襄公祠小組
開平市修葺余氏風采堂領導小組

<<2009年第一屆荻海名賢余忠襄公祠理事會成員>>
理  事  長: 余健倫 (香港)
副理事長: 余伯寅 (台山)、余文海 (開平)
理        事: 香港 - 余柏齡、余    渠、余紹凱、余海虎、余華軸、余伯威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山 - 余振明、余德韶、余錦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開平 - 余澤欣、余    烱、余牛養
秘        書: 余錦照 (開平)
顧        問: 香港 - 余啟超、余潤樑、余松德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澳門 - 余焯源、余華賜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海外 - 余文勁、余杰文、余習文、余銓針、余臻發、余耿石、余根洙、余錫儒、余紹然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余治齊、余瑞民、余聲清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內地 - 余榮機、張健文、周珠花

<<2009年第一屆荻海名賢余忠襄公祠管理委員會成員>>
主        任:余柏齡 (香港)
常務主任:余錦照 (開平)
副  主  任:余德韶 (台山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風采中學校長 (待定)
會        計:余連溢 (台山)
出        納:余杰鋒 (開平)

~ 潮州 ~

叔英先祖墓

        二世祖有伯莊、仲荀、叔英。叔英公墓座落潮州海陽縣楓洋林甲山。現在歸潮州市古巷一村所轄。二零零九年本會重修該墓,工程歷時數月,於二零一零年春吉日竣工,同年五月本會組團前往祭祖。

重修前的叔英先祖墓

重修後的叔英先祖墓


先祖英公傳略

        余英,字文英,號節翁(1257-1322),饒平余氏鳳崗派衍一世祖。公生於南宋末年,宋室傾危,兵荒馬亂。公年甫十七、八,攜侄有驄,避難於海陽縣弦歌都嚴寨裏(今新豐鎮楊康)。公賦性卓異,美姿容,面赤如朱,慷慨好義,鄉人具皆信服。乃裒同裏,立砦栅,以防盗寇。

        公有經濟之才,創弦歌、清遠二都田業,成為三饒殷實之家。而公急公近義,時九村瓷業發展,交通不便,公之首義之舉,卽修通九村至三饒之路。嗣後,更辦義學,興教育才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元朝一統之後,至元二十年(1283),海陽縣光德鄉弦歌都諸堡以及太平鄉宣化都諸栅,由屯田轉為農耕所欠屯糧,連同境內其它鄉堡所欠賦役,已纍欠官糧賦庫三年,屯糧達萬石,賦銀達萬兩以上。又時值灤州都茶山下,有姓塗名橋者,自稱侍郎,聚衆築城,號稱塗寨,私徵賦税,專與官府為敵,是以守臣請剿。

        至元二十一年(1284),元皇朝派出蒙將月的失迷安撫使,一為討伐塗寨,二為清剿逋賦拒糧者。消息傳來,從山隈的上饒堡至濱海柘林栅,一片慌亂,家家自危,惶恐不安。元政之酷烈,經數年之統治,民已盡知,面對生民將慘遭殺戮之災,散鄉毁宅之禍,公於心不忍,乃獨身詣軍門,願悉己資,以代納所欠賦糧,此一義舉,避免了饒民一次刀兵之厄。是年冬,元軍討平塗寨,而對饒境秋亳無犯。誠府縣志書所載:「賴以全活者數千家」。後,又捐本家屬下產業,小榕莊田15頃,年收白米租三千石給潮州開元禪寺供禮佛飯僧之需。開元寺則於山門圖像供奉,寺後建祠堂,設置公之長生祿位。每逢忌誕,寺僧則備品儀供奉謁祠酬禮。

        公旣博通書史,敦節勵行。而元於北方定都稱帝,於至元元年卽詔罷科舉。一統之後尚未恢復,故屢詔尋訪遺才。其詔稱:「有山林隱逸之士,德行文學,識治道者,具以名聞,以取人材」。後更下詔曰:「尚慮高尚之士,晦迹邱園,無從可致,各據其有,隱居行義,才德高遠,深明治道,不求聞達者,所在官司,具姓名,牒報,本道廉訪司覆奏察問,以備錄用。「因公之聲名卓著,故被舉薦於朝,賜進士,並被派註廣東封川為節度判官。

        元大德十一年 (1307), 公所居嚴寨裏,僻近山林,公遂將清遠上饒二都之田園賙鄉人之貧者。公則攜眷遷居太平鄉宣化都黄岡堡。先居於寶珠山南麓,依山臨海,地達百畝之多(卽今黃岡菜巷至中山公園一帶)。其後子孫蕃衍,復遷於大小金山。

~ 新會 ~

五老墳

        十世祖漢老、唐老、國老、椿老、季老五兄弟合葬在新會荷塘南村,後人將其合稱五老墳。五老的後裔主要分佈在台山、開平、新會、南海、中山、順德一帶。

Copyright 2013 The Hong Kong Yue Clansmen Associ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